首页 基金 > 正文

神十四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这些措施保障极寒暗夜搜救成功实施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特约记者 占康 郑伟杰】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资料图)

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任务是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后的首次返回任务,也是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后的首次返回,还是在东风着陆场开展的首次冬季夜间返回。

载人航天工程(603698)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返回舱搜索、航天员救援任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在我国已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实验项目协议后,空间应用系统首次参加东风着陆场搜索回收任务,开启了东风着陆场回收国内外客户空间应用载荷的新常态。其次是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和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间隔时间短,短时间相继执行发射段应急搜救任务和返回段搜救回收任务,需要同时做好两艘飞船相继返回的搜救任务准备,开启了东风着陆场执行搜救任务的新常态。此外,此次返回任务中,神舟十四号飞船是在寒冬季节夜间返回,这是着陆场系统时隔17年又一次在夜间执行航天员搜索救援任务,极寒和暗夜给搜救任务带来了很大麻烦。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受东风着陆场复杂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夜间执行搜索救援任务存在着发现目标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搜救行动风险防控要求高和突发异常情况多的难点。东风着陆场看似平坦的大戈壁,实则有高压输电线、铁丝围网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等障碍因素,对直升机夜间降落造成很大威胁。

此外,戈壁地貌以粗沙和石子为主,直升机降落时旋翼卷起的沙尘遮挡飞行员视线,直升机基本是盲降,粗砂和石子容易导致直升机故障,降落过程风险很大。此外,由于直升机飞行的快捷性,航天员搜救任务均以直升机分队为主。夜间靠目视看不到返回舱,必须借助微光、红外光学设备才能发现返回舱。

针对夜间搜索难题,东风着陆场持续技术升级,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优选天基、空基、地基弹道测量数据送往搜救直升机,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并研制了国内首款共口径、长焦距、柱型直升机光电吊舱,调配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了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

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后,迅速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是地面搜救人员最关心的事情。《环球时报》记者4日从航天科技(000901)集团五院获悉,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在飞船着陆后,天线网络通过开关选择接通朝向地面上方的天线,确保地面的搜救人员可以通过天线网络来找到返回舱。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返回舱上还配有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这套标位设备以发送目标救援组织规定频率和格式的无线电设备为主。

为方便夜间寻找返回舱,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装有闪光灯,直升机据此能在夜间发现返回舱。当返回舱溅落在海上时,在波浪翻滚的大海里,直径3m的返回舱难以被发现,为引导飞机和救捞船搜索返回舱,返回舱底部装有海水染色剂。海水染色剂会缓慢释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绿色,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

此次搜索救援任务还面临零下二十多度极寒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对医监医保车进行了维护,作为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第一个“临时的家”,医监医保车可在极寒条件下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

据了解,针对此次任务的低温暗夜环境,中国航天员中心试验队新研制了航天员保暖装置,增加辅助照明措施,优化了医监医保工作流程,还减少了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并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

此外,营养保障团队更是精心准备了航天员返回后的首餐,从航天员个人口味喜好、膳食营养要求、返回着陆生理适应特点等方面,确保神舟十四号乘组吃得香、吃得方便、吃得科学。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