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黄奇帆:建设统一大市场需促进区域良性竞争 畅通内外双循环

4月26日,在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SAGE)、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提出,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关键性举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中国的突出优势,还需持续培育和发展。

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还需持续培育

黄奇帆表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中国的突出优势。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造就了中国工业独一无二的强大竞争力,会对全球供需格局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带来原材料价格全球分工、产业配套等一系列剧烈变化。最终体现在产品价格上,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现象。

他提出,中国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仍然在持续发育形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短板,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来解决。

首先是地区间竞争产生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学界,地区间相互竞争比拼经济增速和规模,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但是地区竞争也有负面效应,各地为了本地GDP和税收,拼命上项目,加上产业总体上处于低端环节,以致于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因为同样的逻辑,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保护本地的企业,甚至保护落后产能,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发挥,产能过剩此起彼伏。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这种现象有所减少,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第二个短板是城乡二元导致的市场分割,这表现在要素市场的各个方面。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的流动仍然受制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的机制还在探索;在商品服务方面,受制于监管能力的差异,一些地方农村流通的商品与城市同类商品的质量标准相差很远;在交通物流市场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市场差距比较显著,制约着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反过来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黄奇帆还提出了部分领域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仍然浓厚,以及资本在部分领域无序扩张,甚至形成市场垄断的问题。

建设统一大市场需促进区域良性竞争 畅通内外双循环

黄奇帆提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实质,就是要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其中的要点之一。统一大市场是从市场主体所处的营商环境层面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为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场。中国这样的超大转型中经济体,必须发挥政府在提供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市场设施以及要素资源市场化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提高市场制度的有效供给,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要点之二是促进区域良性竞争,协调发展。近几年各地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要做的是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接口,让市场主体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制度供给。从趋势看,随着中国市场的发育,地区之间竞争日益从过去围绕低端产业的同质竞争,向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进行深度分工的差异化竞争转变。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全面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各地的比较优势正在深刻调整。

黄奇帆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昆明的鲜花只能在本地消纳,现在得益于冷链技术的进步、航空运输的便捷和电商平台的加持,昆明的鲜花隔日甚至当日就能送到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家庭。他表示,这个故事没有统一的大市场是不可想象的,换言之,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是要让更多这样过去不可能的故事成为可能。

另外,还需畅通内外双循环。当前,RCEP已经生效,未来超90%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大幅度放开,中国还提出了申请加入CPTPP,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中国与国际大循环交易成本将趋于下降。如果国内的市场还是分割而低效,要素资源在地区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话,就失去了开放的意义。换言之,做好国内市场的功课,是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形成吸引集聚全球要素资源引力场的根本所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柳宝庆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