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当前动态:小巨人城市图谱丨重庆、成都揽获中西部冠亚军!还有这些城市科创实力强

作 者丨吴文汐

编 辑丨周上祺


【资料图】

图 源丨新华社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政策规划的出台和细化,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潜力正在不断释放。

日前,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出工信部共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榜单,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西部城市的表现可圈可点。

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进入30强榜单的中西部城市共8座,其中,重庆、成都、西安、长沙进入前十,排名依次为第5、7、9、10;合肥、武汉、株洲、郑州均位列前20,排名依次为第11、14、17、18。8座城市共计有300家企业入选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

从榜单情况来看,中西部城市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实现“突围”,一些城市赶超了与自己同等甚至更大经济体量的东部城市。为破译中西部城市的专精特新“密码”,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8座入围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榜单的中西部城市为样本,从经济发展现状、科技创新能力、产业优势等维度,剖析不同城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不同思路。

重庆成都霸榜中西部

从GDP来看,跻身“万亿俱乐部”的中西部城市占据7席,其中,作为直辖市的重庆2021年GDP突破2.7万亿元,兄弟城市成都也即将迈过两万亿门槛,两座城市在进入30强榜单的中西部城市中位列第1、2名。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GDP也在万亿元以上,株洲是其中唯一的例外,由此可见经济实力是打造专精特新强市的坚实基础。

重庆是当之无愧的中西部专精特新第一城。在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上,重庆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共有62家企业进入名单。此前,在工信部公示的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重庆也以118家的数量位列全国第6。

重庆揽获中西部专精特新第一并非偶然,重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思路与其产业链补链强链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度耦合。

2021年,重庆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6万亿元,增加值增长10.7%,创近6年新高。其中,支柱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去年,重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7.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28%。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直牢牢占据重庆发展“C位”,这也为重庆成为专精特新强市打下基础。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重庆入选的62家企业大多分布在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材料行业和电子信息行业,与重庆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

根据重庆市经信委最新数据,今年以来,重庆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为历年之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重庆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塑造了其优势,未来重庆可针对33条重点产业链,引导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R&D投入强度稍显落后,可能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风险,后续应基于梯度培育的思路进一步扩充专精特新“后备军”资源,筑牢底座。

成都亦表现突出,在30强榜单中位列第7,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为47家。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相比,成都的制造业体系相对不够完整,“引进+培育”成为成都的独特“打法”。

一方面,成都中小企业的成长具有良好环境。《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成都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九位,也是唯一一个进入榜单前十的中西部城市。

另一方面,成都积极引导本土和外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例如,市级政府投资基金成都市产业引导基金已直接及间接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1563家,由其支持的“小巨人”企业达21家,其中四川省本土企业7家。不但聚焦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子基金带动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在当地注册落户也是成都的目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发现,近年来,成都对企业梯度培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今年,成都出台《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对企业培育梯度作出调整。据了解,其中充分借鉴了上海、深圳、南京、合肥等多地专精特新的认定办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成都在政企对接、环境服务、梯度培育上具备优势。成都与重庆重点发展的产业部分相同,未来可借鉴重庆的经验做法,聚焦产业链主攻方向引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机遇下,两地也可共享资源,形成产学研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科创强市的“制胜秘诀”

如果说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带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基础优势,那么科创能力则是城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潜力的体现。

西安、合肥、武汉三座城市就是很好的例子。在30强榜单中,这三座城市依次位列第9、11、14位,入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为39、38、28家。2020年,西安、合肥、武汉的R&D研发投入强度依次为5.05%、3.52%、3.51%。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前两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时的排名,武汉在此次30强榜单中上升了9个位次,进步明显。

武汉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动能来源何处?近年来不断增强的科创实力是武汉打造专精特新强市的底气。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的设定中,武汉将科创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金字塔底座”。

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786.11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203.7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在5年内翻了两番,达到9151家,可以算是称雄中西部地区。

武汉近年来在科创上的亮眼表现有目共睹。近日,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这意味着,武汉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科创的优势也提振了武汉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信心。武汉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计划到2023年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超过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0家的目标。

除武汉外,合肥也是中西部城市科创的“门面”之一。根据合肥市人民政府数据,截至目前,合肥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8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家,评定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7家。

合肥“长线投资”中科大以及众多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创实力雄厚。今年,安徽“科大硅谷”也进入到全面建设阶段,科大硅谷所在的合肥高新区将成为受益者。在科创上,合肥可以说是有实力,亦有后劲。

这一优势也充分反映在合肥的专精特新企业上。合肥市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研发投入强度约6%,高于规上工业3.4个百分点。

同样以打造科创强市为重任的西安,以5.05%的R&D研发投入强度在一众上榜的中西部城市中脱颖而出,仅次于上海和深圳,显示出其强劲的创新动能。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表现上看,西安在8座进入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榜单的中西部城市中位列第三,超越了经济发展上更具优势的长沙、武汉、郑州等。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科创实力能从侧面反映出一座城市在打造专精特新强市上的潜力和空间,中西部具有多个中国科创重镇,武汉、合肥、西安等地均在近年提出建设国家或区域科创中心的目标,后续应考虑如何将科创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优势。一方面要加大流向市场主体的研发投入,支撑企业创新创造;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专精特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