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纾困解难稳经济,需要央地齐发力

近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退税减税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包括: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有关行业存量留抵税额全额退还。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出台支持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税收政策等。

面对宏观环境不佳、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运行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空间缩小的严峻局势,加大财政政策作用力度,给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力度,就显得极其重要而紧迫。

从中央层面来看,截至4月28日已办理微型企业存量和其他行业增量留抵退税6256亿元、5月将提前退还小型和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列入2022年预算的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地方,等等。也就是说,需要中央层面出台的政策、办理的退税、下达的资金等,已经提前或超前下达到地方、退还给企业,以确保企业运行所需要的资金。其他一些政策,也在抓紧落实。同时,不排除会依据企业运行情况,出台新的支持和扶持政策。

很显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财政在纾困解难中的作用,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渡过难关、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显然不能只靠中央出台政策、安排资金,不能只靠中央用心用力,地方也要积极行动,调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给予市场主体有效支持,帮助市场主体战胜各种困难,顺利度过难关。

事实上,从近年来帮助企业纾困、给予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层面的力度是相当大的,采取的措施也是非常实、非常快、非常有针对性的。如果没有中央一轮又一轮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资源调度、资产配置,企业很难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疫情等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就有可能出现大规模关闭、歇业、倒闭和破产现象,就不可能完成各项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任务,稳经济工作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是,纾困解难,显然不能只靠中央一个积极性,还要发挥地方在纾困解难、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性,需要地方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需要地方转变发展观念、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地方更加扎实、有效、高质量地开展工作,而不是糊里糊涂地满足于一般性工作、一般性任务、一般性支持。否则,要想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稳定居民收入、稳定消费,就难度相当大。

对地方来说,要想在纾困解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与中央步调一致,要有效提升政策执行力,要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时,能够做到不折不扣、不出现任何截留政策、挪用资金、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毕竟,很多政策的落实、资金的安排,都需要通过地方来完成,需要地方的密切配合。如果地方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就会使政策的作用效率大打折扣,就会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地方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必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能有任何差错。

要转变观念,突出实体经济这根弦。从目前地方采取的稳定经济增长的措施来看,仍然非常热心于房地产业,仍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了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别的不说,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放开了楼市调控政策,甚至出台各种补贴购房政策。很显然,这是“土地经济”观念没有转变的表现,也是实体经济意识不浓的体现,显然,这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方面,是政策在执行中容易堵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方必须转变观念,确立实体经济意识,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实体经济、重视实体经济上来。

要量力而为、最大限度地出台纾困解难政策。中央出台的纾困解难政策,已经透明化、公开化,地方如何配合中央,出台一些适合较实际的纾困解难政策,也非常重要。如果单靠中央的政策和资金,形成一头热、一头冷,一手重、一手轻,一脚深、一脚浅的现象,政策的作用效率是会受到影响的,纾困解难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冲击的。因此,地方必须量力而为,最大限度地出台纾困解难政策,与中央政策结伴而行,给予企业最大力度的支持与帮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