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这个西部地级市,GDP超5000亿,凭什么?

转型这个词,榆林已经说了好多年。

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因煤而富,依靠丰富的能源储量,榆林取得了经济上的腾飞。拉长时间线来看,2001年至今,榆林的经济总量增长了40多倍;从经济总量3000亿迈入5000亿的大关,榆林也只用了四年。可以说,榆林这些年跑得非常快。

但与此同时,产业单一、煤炭周期性过强也让榆林这座“资源型”城市明白:产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数年过去,喊了多年口号的榆林转型表现如何?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1年经济总量,2021年榆林GDP达54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整体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然而粉巷财经(ID:nbdfxcj)梳理发现,榆林此次经济总量大增依旧和煤炭脱不开关系。

GDP突破5000亿

长期以来,榆林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煤炭价格都是密切相关的。2020年、2015年,榆林分别出现过两次负增长;2013年,煤炭的黄金十年落幕,榆林GDP为2846.75亿元,但增速由此前多年的两位数降至个位,同比增长8.8%;2013年至2020年,榆林增速均未超过10%。

进入2022年,多省份相继公布2021年经济基本情况,主要城市的GDP总量也同步出炉。2021年,陕西省地区GDP为29800.98亿元,同比增长6.5%;增量为3619.08亿元。

其中,西安GDP占陕西全省GDP的近四成,整体依旧是稳定发挥的水平;榆林以5435.18亿元位居第二梯队,增量占据全省总增量的37%;第三梯队的咸阳、宝鸡、渭南、延安均在2000至3000亿元之间,呈现断档状态。

分区域看,2021年榆林地区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稳居全省第二。与上年相比,2021年榆林GDP净增1345.52亿元,增长率为7.9%,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1.9个百分点。

此外,榆林GDP首进全国前50,并与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组成西部经济五强城市。同样,榆林最强县级市神木全年GDP为1848.18亿元,占榆林市总量的34%,占陕西省总量的6.2%。

从增速来看,榆林交出的2021年成绩单非常不错,可以说,榆林是2021年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功臣。但榆林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并不大,细究增长原因,榆林再次和能源绑在了一起。

目前,榆林市已经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不但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还有中国内陆最大的整装气田和国内最大的岩盐矿床,所拥有的矿藏资源潜在价值高达46万亿元。

受能源储量的影响,榆林采矿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1.4%,而国际能源市场去年价格大幅上涨,原油煤炭价格均创新高,促使榆林取得了经济层面的飞跃。

背后依旧因煤而富

从产业上来看,2021年榆林第一产业增加值290.2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704.6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29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占比68%,工业依旧是榆林经济增长的大头。

转向工业总产值及增速,2021年榆林全市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5.9%,与GDP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

和此前多年类似的是,榆林整体经济的发展依旧是靠重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矿产推动的。由于2021年正处于传统行业的利好周期,特别是能源领域独领风骚,导致对国内产煤大市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上涨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榆林相关的工业企业数量的增高。

2021年,榆林规上工业1019户,为历年来最高水平,稳居全省第二。其中,能源企业590户,化工企业58户;产值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共129户,产值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4户,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位居全省第三,两年平均增长7.6%,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0.3个百分点。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2%,制造业增加值下降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4.7%。从能源和非能源看,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9.7%,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4%。

同时,企业效益也在升华。1-11月,榆林直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80.6亿元,同比增长70.4%,两年平均增长30.0%;利润总额1856.5亿元,增长163.0%,两年平均增长65.9%;亏损企业户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8户。1-11月,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50.44亿元,同比增长36.5%,两年平均增长19.0%。

转型才能穿越周期

长期以来,“煤价一高就忽视抓经济,形势一好就放松调结构”是榆林的现状。但转型的口号喊了许多年,能够带动经济的依旧是煤炭,某种程度上讲,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将成为遏制区域发展的“资源陷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2021年煤价上涨,榆林的非能源工业占比和非能源工业的增速却在不断下跌。数据显示,1-11月,榆林全市非能源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为8.1%,较1-2月的11.2%收窄了3.1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6.3%,较1-2月的26.3%下滑20%,占比和增速的“双收缩”导致非能源工业对全市规上工业的拉动作用较1-2月减弱2.2%。

二是2021年榆林在工业及技改投资持续负增长。今年以来,受“双碳”目标下能耗“双控”工作升级、项目储备不足、要素保障困难等因素影响,榆林在工业及技改投资方面持续负增长,1-11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1.3%,较去年同期下降17.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34.0%,占工业投资比重11.3%,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8.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

就在这两方面不断减弱的同时,榆林的能化产品产量却在不断突破。2021年榆林原煤产量5.52亿吨,比上年增长6.2%,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原油1094.66万吨,增长4.4%;天然气214.15亿立方米,增长1.9%;发电量1448.14亿千瓦时,增长15.2%;聚乙烯142.47万吨,增长23.0%;聚丙烯170.70万吨,增长29.7%。

也就是说,从企业层面来看,如果煤炭能够持续获得暴利,那么主动从事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的煤化工企业和投资将会大大减少。一旦煤炭形势周期下行,未能持续转型的榆林或将再次面临2015年负增长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碳”新目标下,困境和挑战正在倒逼能源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能源工业作为榆林的支柱产业,已经走到了必须遏制“两高”项目,转向低碳转型的十字路口;在“十四五”规划中,榆林已压减45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

对于榆林来讲,再按过去的“老路子”很难生存下去,但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亚于“刮骨疗毒”,这也是榆林多年转型艰难的原因。一旦大刀阔斧,榆林也将遭遇转型周期长、人才储备不完善、竞争巨大等“新阵痛”。

但显然,留给榆林的时间不多了。

记者|张文瑜

编辑|贺娟娟 何小桃 王嘉琦 易启江

校对|段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榆林 增长 经济 工业 能源 转型 GDP 企业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