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全球播报:4.9万亿!1月信贷投放创单月历史新高 “开门红”成复苏前奏

2月10日,央行公布的今年首月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9227亿元。这创下了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这亦让1月广义货币(M2)增速创下了近年来新高。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新增信贷强劲增长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的贡献,居民部门信贷需求依然偏弱。不过,1月份信贷“开门红”将加速宽信用进程,今年新增信贷和社融或将继续保持适度扩张。


【资料图】

“下一阶段,地产、消费修复情况仍是关键。”民生银行(600016)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扩投资、促消费、稳地产、调结构等政策仍需延续支持,同时继续保持稳健货币环境,以巩固年初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提升经济修复的斜率和可持续性。

对公业务持续发力 带动1月信贷爆发式增长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量达到历史新高。从央行数据来看,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占到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95%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成为1月份信贷增长的主力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日前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今年1月份对公信贷增量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对公信贷的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1月信贷增长较快,一方面是银行积极保障重点基建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源于国内需求复苏前景改善,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支持,制造业企业经营信心明显回暖。

温彬亦表示,疫情达峰过峰后,经济基本面快速恢复,市场化融资需求复苏步伐加快;年初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以及早春效应下,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靠前发力,叠加贷债跷跷板效应和各项稳信贷政策工具驱动,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助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主体活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中长期贷款增加为历史最高,同比大幅多增1.4万亿元,延续了2022年三季度以来连续多增的态势。除了企业资金需求意愿明显提升之外,出于早放贷、早收益的目的,银行一般会在年初加大放款力度。从历史看,每年的1月大都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最大的月份,这也符合历史规律。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1月M2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信贷增长也带动了M2增速提升。M1增速上行反映了企业短期交易活动活跃度有所增强,企业对经济复苏信心在回暖。M1与M2增速“剪刀差”收窄2.2个百分点,说明了企业投资活力恢复速度较快。

居民信贷量环比上升 需求呈现企稳迹象

与企业部门相比,住户部门的新增信贷量依然偏弱。央行数据显示,1月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环比去年12月多增819亿元。其中,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

温彬亦认为,按揭贷款在地产销售未见明显改善以及“提前还贷潮”加剧下,新增规模依然较弱,导致了住户部门新增中长期信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短期信贷来看,受益于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和消费活动旺盛,以及银行优惠活动,消费贷和信用卡表现稍好,但不少企业春节前发放年终奖可能使得个人偿还信用卡贷款及消费贷增多,导致1月居民短贷数据整体不高。

周茂华亦表示,从总体上看,1月居民新增贷款疲弱主要受楼市销售低迷影响,这反映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收缩幅度扩大。同时,居民短期贷款同比继续少增,反映1月居民消费支出继续偏弱。但住户部门信贷环比增长,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呈现逐步企稳迹象。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受限于收入与消费能力恢复缓慢。虽然春节期间餐饮、旅游等消费形势较好,但大宗商品消费下滑明显,1月汽车销售下降约35%,房屋销售面积下降约40%;在收入未有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与信贷能力难以快速改善。

不过,王运金预计,随着央行各项宽信用政策的持续推进,预计房地产市场会逐步回升,投资加速扩张,消费进一步恢复,经济增长预期将得到较大改善。

债券净融资下滑成拖累 新增社融数据同比少增

1月份新增信贷的大幅增长,仍未扭转新增社融数据同比减少的趋势。央行数据显示,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同比少增了1959亿元。

“债券融资缩量成为主要拖累因素。”温彬表示,表内信贷投放是主要支撑项,企业债净融资大幅缩量成为主要拖累,政府债券、外币贷款、未贴现票据等也同比少增。受去年四季度以来信用债利率明显上行影响,企业发债意愿低迷,部分企业发债需求转向贷款,贷款和债券置换效应明显,带动1月信用债净融资继续同比缩减4352亿元,成为社融主要拖累项。

数据显示,2023年专项债发行节奏继续前置下,1月政府债净融资4140亿元,但受去年高基数影响,同比减少1886亿元。

王运金亦指出,两会前赤字率尚未明确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债发行相对较慢,而地方政府专项债部分额度已于去年末提前下达,今年1月前置发行明显。企业直融恢复增长,受短期融资券到期的拖累,中长期债券发行节奏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的信用修复过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落地将显著提升IPO发行效率,未来会有较快增长。表外业务恢复增长,信用好、成本低、流动性强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963亿元,较好地缓解了企业短期资金压力。

展望全年,周茂华预计,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将继续保持适度扩张趋势。他认为,国内消费者信心回暖,加之房地产企稳复苏,居民新增信贷有望扭转颓势,新增信贷有望保持同比多增。同时,由于国内需求回暖,制造业纾困帮扶措施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经营持续改善。

政策将持续发力 “宽信用”进程或将加速

展望2023年,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各项政策仍将持续发力,推动我国经济逐渐企稳复苏。

温彬表示,伴随疫情冲击消退、各地稳增长计划和举措出台,企业与政府部门投资步伐加快,消费预期逐步恢复,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融资需求共同作用下,开年信用扩张积极,加速宽信用进程。

周茂华指出,1月金融数据尽管存在季节因素扰动,但数据表现强劲,企业新增信贷复苏领先于居民,这预示国内消费和内需复苏趋势确定。但金融数据也反映出: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仍偏弱、房地产元气尚未恢复、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一定困难,内需复苏仍面临一定阻力。

“未来政策促消费和内需仍是核心,但今年政策对物价的重视会有所提升。”周茂华表示,一方面,国内需要进一步合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消费成本,尤其是小微企业、重点领域、制造业等领域融资支持,实施好稳楼市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国内金融、财政等政策需要加强配合,保持货币环境适度宽松,提升政策精准性与效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