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正文

财政政策如何支持中国经济稳增长?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 施正文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财政部提请大会审查《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3月6日、7日,这份篇幅37页的“国家账本”在代表小组会议上接受代表们的审查。

与政府工作报告一样,预算报告也是每年两会的重头戏。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钱”的去向反映着新一年宏观政策的发力点和国家的施政重点。

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中国经济增速在经过前两年的“一低一高”后,被期望在今年实现“软着陆”,完成“GDP同比增长5.5%左右”的预期目标。然而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内部面临“三重压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协同发力,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哪些储备,更受关注。

新京报记者梳理了预算报告里的“三增三减”,试图以此明晰财政政策如何支持中国经济“稳增长”。

减退税 增制造业、小微企业现金流

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预算报告用将近一整页的篇幅详述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可见政策的“多”和“细”。

预算报告提出,今年减税退税约2.5万亿元。减税部分,延续实施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预计减负约1万亿元。退税部分,今年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规模为1.5万亿元。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3月5日的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约2.5万亿元的减退税规模为史上最高,并且减税、退税并举,退税部分相当于直接给市场主体发放了1.5万亿元的现金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是主要受益者。

根据政策安排,退税将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同时,重点支持制造业,解决制造业等行业的留抵退税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记者,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其中的“新”就体现为不仅减税,还要退税,且退税规模更大,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施正文认为,退税举措将直接扩大减税降费政策的受益面。他解释,减税要先有税,疫情下很多企业没有利润,不用缴所得税,也就谈不到减税。这就是我们明明减了很多税,但有些企业还是觉得获得感不强的原因。

“退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些企业现在没有利润,但在过去还有存量,这次将这些存量留抵税额进行退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现金流问题,很多过去没有充分享受到减税降费红利的企业这次也能享受到了。”施正文说。

减税部分虽然是延续此前部分政策,但由于减免幅度、使用范围等的扩大,也给市场主体带去了更多实惠。比如,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相当于只有5%的税率了。”施正文说。

减中央部门支出 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本级支出35570亿元,增长3.9%。中央本级支出在连续两年安排“负增长”后首次“回正”。尽管如此,中央部门支出仍然负增长,今年下降2.1%。

预算报告提出,中央部门要带头过紧日子,在连续多年严控中央部门支出基础上,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腾出的财政资源重点保障刚性支出和急需支出。同时,为保障部门履职需要,教育、科技不纳入压减范围。

与此同时,今年中央大幅增加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根据预算安排,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比往年大幅提高,地方财政支出增长达到8.9%。

施正文认为,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主要目的是推动财力下沉,疫情之下,基层面临的困难更大,也更实际,需要更多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做好基层“三保”,改善基本民生、支持市场主体发展,近两年推出的直达资金机制等举措都是这样的目的。

“部长通道”上,刘昆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今年大规模的减退税措施会给地方带来减收,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也是为了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

减风险 增强财政政策可持续性

计算“总账”,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预计收入94880亿元,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045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比2021年减少1000亿元。赤字率2.8%左右,有所下调。

记者注意到,这是疫情发生以来赤字率第一次“收缩”。施正文分析,疫情前,我国的赤字率一直保持在3%及3%以内,为应对疫情冲击,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从2020年开始我国赤字规模加大,最近两年均超过3%。今年赤字率再度回归至3%以内,也是为了防范化解风险,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政策积极程度的关键指标,赤字率下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落实?

根据预算报告,虽然赤字率下调,但财政支出规模继续扩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6.71万亿元,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增长8.4%,可用财力明显增加,能够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可见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减。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2.8%左右的赤字率较去年(3.2%)有所下降,有利于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但总体赤字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扩张力度不减反升,实际上能起到赤字率3.8%左右的刺激效果,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仍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赤字率适当下调的同时,债务规模安排也凸显“合理”,今年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3.65万亿元左右,与去年持平。

“专项债额度没有新增更多,而是跟去年保持了一致,说明我们既要防控风险,同时投资力度不减,政府为拉动经济作出了表率。”施正文说。

连平分析,虽然额度与去年持平,但加上去年已结转的专项债资金1.4万亿元左右,二者资金合计超过5万亿元,2022年可使用资金约是去年的两倍,仍然保持较大的强度,能够有效地拉动基建等方面的投资。

对于风险与发展的关系,预算报告中有论述,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增强可持续性,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其中的“新”就体现为不仅减税,还要退税,且退税规模更大,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施正文

虽然(今年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与去年持平,但加上去年已结转的专项债资金1.4万亿元左右,二者资金合计超过5万亿元,2022年可使用资金约是去年的两倍,仍然保持较大的强度,能够有效地拉动基建等方面的投资。 ——连平

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标签:

精彩推送